「中國中古史討論會」(以下簡稱「討論會」或「本會」)成立於2007年8月,最初由8名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的青年學者發起,其成立目的是為了聯繫專治中國中古史的青年研究者,彼此切磋問學,督促精進。截至2009年6月,已有17名會員,成立以來,召開過13回例會,3次座談會,1次合宿會。
本會其實脫胎於先行成立的「臺大中國中古史讀書會」(請參見同書簡介)。該讀書會行之有年,幾經轉型,最終定調以史料研讀為主。由於成員之間已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,部份成員有意進一步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學友切磋討論,故有此討論會的誕生。正式成立前,於2007年5月舉辦了一次研究合宿,回響頗佳,遂於同年8月4日正式舉行第一回討論會,參與者有蔡宗憲、趙立新、鄭雅如、林韻柔、王安泰、涂宗呈、胡雲薇、吳修安等8人,每人皆提出一篇論文或書評相互批評問難。其後進行方式固定為6至8週舉行一回例會,每回由二至三位成員輪流提出自己的研究進行報告,不論是已完成的論文,或工作中的文章、研究大綱、寫作構想、書評、書介等皆可提出。
除了固定例會,會員們也希望藉此平台促進學界同儕間的互動,在趙立新的提議下,以本會的名義舉辦座談會,進一步促進青年學者之間的交流。於是2007年12月22日,舉辦「臺灣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座談會」,除討論會的會員之外,並邀請佛光大學助理教授(目前任職於中正大學歷史系)朱振宏、華梵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王惟貞、日本明治大學考古學博士黃川田修、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李昭毅等學者共同與會,分別報告其研究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、研究動態或參與會議的經驗,擴大了臺灣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間的聯繫與交流。
2008年10月4日,本會與「中國中古史讀書會」共同舉辦「『第二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』檢討座談會」,特別針對:
(1)中日研究者各自呈現出的學術社群特徵;(2)會議的安排和進行方式;(3)研究者的學術社交;(4)研究者動向、新課題、方法和材料;(5)中日學界對臺灣學界與研究成果的態度等議題,透過參與聯誼會的七位成員之經驗與感想分享,同時展望未來的發展。
2009年1月17日,本會與「中國中古史讀書會」舉行聯合座談會,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、法國亞洲學會會員、法蘭西學院教授張廣達教授與青年學人座談,講述個人學習歷程、經驗和對中外學界的觀察等,並與在場年輕朋友交換意見,對於年輕研究者傳承前輩學者的研究經驗、掌握歐洲學界的傳統與動態,都有甚大助益。
2009年2月5日至6日,本會與「中國中古史讀書會」於臺中東海大學舉辦聯合合宿會。以往討論會成員幾乎都是博士班以上之青年學者,此次合宿則因讀書會成員的共襄盛舉,加入了多名碩士班成員。有鑑於碩士生較缺乏提出自己的研究與眾人切磋的經驗,因此特別規畫以碩士生為主角,鼓勵他們提出論文與大家討論。此次合宿會中也確立了《早期中國史研究》期刊的發行,以及將來開展的工作與方向。
「中國中古史討論會」自成立以來,由所有參與的成員群策群力,為了營造一個互助合作、良性競爭的學術環境而努力。所有舉辦活動所需的人力與經費,皆由討論會成員自行吸收負擔,所幸臺灣大學歷史系長期在開會場地的借用上給予支持,例會與座談會的舉辦方為可能。目前會員在討論會中報告的論文,後續發表的成績頗佳,除了有會員陸續完成學位論文之外,亦有於學術期刊正式出版,或發表於學術研討會者,顯見討論會的運作對會員有相當正面的助益。在可見的未來,討論會會員將陸續自研究所畢業並持續研究工作,未來討論會的走向也會繼續順應會員的需要而調整,期盼在參與者的努力下,中國中古史討論會不僅能繼續作為會員間切磋論學的平台,也能為臺灣中國中古史研究的交流與互動略盡棉薄之力。
附錄
成員(依姓氏拼音排序):
趙立新、鄭雅如、許凱翔、胡雲薇、黃玫茵、古怡青、李龢書、林楓玨、林韻柔、林宗閱、邱建智、蔡宗憲、涂宗呈、王安泰、王萬雋、吳修安、游逸飛、曾堯民
(林韻柔 編述)
訂閱:
張貼留言
(
Atom
)
0 意見 :
張貼留言